今天是2017年12月16日,距离NOIP2017结束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我想写一篇文章来留念一下我在OI中辗转的这千百天。 0x01 初识OI 我最初知道NOI系列赛事是在初一的时候。 小学到初中有在跟着思明区青少年宫的老师学电脑机器人,当时在班上有个比我大岁的朋友,他刚上高中,知道了有NOIP这个比赛,后来他拉着我学Pascal入坑了。 那段时间他带我入门了Pascal,水平大概达到了会写校门外的树的程度,后来由于我的时间关系和他的时间关系没有继续往下学。当时由于周末还拿出一天上电脑机器人的课,所以也没有太多的闲暇时间。 后来到了NOIP报名的时候,我问了我们班主任能不能我们学校找个信息老师挂名去参加NOIP,之后便没有下文了。 其实现在想来,当时的水平甚至连通过普及组初赛都不够的。那个时候我的水平仅仅只是会用Pascal写入门难度的程序。并且那个时候的我也不了解算法和数据结构,对于计算机的学习处在一个以自己玩为住的状态。当时搞机器人,搞单片机。搞Web开发,搞C#、VB、易语言写点小程序。记得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写了个控制飞机躲避障碍的游戏和弹球游戏就觉得自己很厉害了,现在自己看来这些东西真是小儿科。正如我当时写的弹球游戏需要考虑的圆以一定的速度和角度与直线碰撞的问题,我根本不会判,当时易语言有个组件叫画板,基于DirectPlay,判断物体碰撞只要设置速度和角度物体就会在屏幕上移动,碰撞的时候会调用一个事件,根本不需要像我写OI的计算几何题目一样去考虑各种东西,所以我当时根本没有想过要学习算法和数据结构,不明白它甚至可以帮忙升学,初中阶段也就把这个事情搁置了。 0x02 高一的NOIP2015 由于一直对计算机感兴趣。初中的时候希望中考能考上一个OI强校成为了一个目标。然而不幸的是,中考的时候考的很差,高中来到了厦门集美中学。 高中的第一节信息课,信息老师就在问我们全班同学有没有人知道NOIP这个比赛,我记得当时全班就我一个人举了手,然后和老师交换了联系方式,周日开始在学校上课。 当时我们学校OI班上大概有20个人,招人方式几乎只是问问谁感兴趣谁进来。其中还有个高二的学长和高二的学姐都是之前电脑制作拿过奖,就被我们老师拉去参加NOIP了。显然这和OI不是一个知识体系,毕竟我们也是老师带的第一届OIer。但不幸的是,初赛结束之后就只剩4个人参加提高组复赛了。而初中普及组的初赛通过人数还是挺多的。 后来自然就到NOIP2015了,然而当时什么算法都不会,只知道C语言的基本使用,也不会STL,甚至连搜索都不太熟练。最后Day 1T1做了出来,剩下的题目要么打个搜索,要么打个特解,要么打个输出random,最后得分150。当年恰逢CCF取消省三等奖,福建省计算机学会和省教育厅自己发省三等奖,当然这个奖自然是毫无卵用除了免信息会考。对我而言也是一个信心上的鼓励。 并且我也听说了福师大附中的hzwer,高一拿省三,高二省一,省选R2翻盘最后进队,最后NOI Ag…
Month: December 2017
Back to Top